生产力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二十载不断创新,他们使科技在高原落地生金

如今,科技特派员制度与队伍不断健全,科技特派员已在青海高原呈燎原之势。“青海造”春油菜、马铃薯推广辐射全国,牦牛、黑藏羊良种繁育高质高效……数不胜数的创新成果,由科技特派员从实验室带到田间地头,转化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20年来,科技特派员献计于民、进行科技服务的事迹在青海省随处可见,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带领的专家团队,开展马铃薯脱毒和育种研究,建立了国内领先的马铃薯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在青海省累计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1500余万亩,青海省也成为全国四大育种基地之一,其中“青薯9号”仅一个品种在全国推广总量达53.3万公顷,带动增收超过30亿元。

农时农事不能误,连日来,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微信公众号“专家在线”服务窗口、微信工作群等多种方式,请科技特派员及时为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高级农艺师景慧利用微信群发布西宁市主要农作物提单产保稳产栽培技术要点,为企业协调甘蓝、大葱种苗;高级农艺师王淑英为涉农企业协调马铃薯种植所需农资和农产品销售通行证;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胡小朋利用在线会议开展《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线上大讲堂,利用“专家在线”指导田家寨大葱种植;研究员陈来生利用“专家在线”远程查看青海卡约初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草莓育苗车间播种育苗过程、水肥处理生产情况,就企业规模化草莓育苗栽培及种植管理问题在线指导,制定草莓生产技术服务方案,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

二十载不断创新 他们使科技在高原落地生金

据介绍,青海省将加大科技特派员认定、选派精准度,形成省级科研人员(含省外技术专家)+基层推广人员+基层企业(合作社)的立体化科技特派员人才体系。到2025年,形成一支800人左右的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对国定、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产业的全覆盖服务。青海省累计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产业专项项目100个以上,项目覆盖企业(合作社)100家以上,推广转化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100项以上,示范带动农牧户户以上。

线上线下、寒来暑往,这些高原专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献技于民。为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与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青海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洁渊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20年间,青海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了几个阶段。2002年至2013年,青海省设立科技特派员计划,12年间累计投入资金1400万元,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450余项,培训农牧民约1.8万人次。2014年至2020年,科技部“三区”人才专项和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启动,该省将科技部“三区”人才全部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7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选派科技特派员7177人次,服务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等机构1105个,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93个,引进新品种560个,推广新技术410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16期(次),培训农牧民约2.44万人(次)。目前,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总数约1500人,其中“三区”科技特派员1000人,信息科技特派员500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青海农牧区科技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印发通知,要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平台为核心,通过视频双向互动、线上指导培训等方式,开展非接触式精准技术培训和服务,就近就便组织指导基层农技人员、乡土人才开展生产。同时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科技创新资源布局,着力解决一批制约青海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帮扶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的乡村企业、合作社,助力全省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

青海省农牧业科研人员总量严重不足、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地处偏远,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科研基础薄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青海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亦显现出短板。面对新时代赋予科技特派员的新使命,青海省科技厅于2021年9月30日发布《青海省科技厅关于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布局,着力构建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从短期流动服务到长期固定服务,从单一示范点到区域示范集群的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