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论文_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山西组烃
文章摘要:在地质历史时期,富烃坳陷于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有机物总量是反映其形成、演化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油气资源形成、聚集的基本条件。本次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测井资料等,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并结合经典公式定性及定量恢复了古生产力。研究区山西组的烃源岩主要为煤岩和暗色煤系泥岩。烃源岩显微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煤岩中镜质组成分含量最高,其值主要分布在70.7%~85.7%,腐泥含量次之,惰质组含量最低;煤系泥岩中腐泥成分的含量最高,其值主要分布在55.7%~97.7%,镜质组含量比腐泥组略少,惰质组含量最低。干酪根类型指数-TI值计算结果显示山西组有机质多数为Ⅲ型及Ⅱ2型,以生气为主。煤岩TOC含量平均可达52.69%,氯仿沥青"A"含量平均约0.6469%,总烃含量平均约2460.6ppm,镜质体反射率(R0)约在1.4%左右,有机质成熟度高,总体属中等烃源岩;煤系泥岩TOC含量平均约1.92%,氯仿沥青"A"含量平均约0.633%,总烃含量平均为195.84ppm,镜质体反射率(R0)约在1.14%左右,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总体为差烃源岩。基于测井资料解释得出的烃源岩分布统计结果显示,煤岩主要发育于山2段,其单层厚度约1m~8.5m,平均约2.12m;煤系泥岩在山1段、山2段均有分布,其单层厚度约2m~33.6m,平均约7.20m。在平面上,煤岩呈现由东南到西北逐渐变厚的趋势。其中,东南部煤岩厚度较小,普遍在3m以下;西北部厚度较大,最厚时可超过6m。煤系泥岩厚度分布极不均匀,大多在40m-70m之间不等,在平面上没有明显的东西向或南北向的渐变趋势。其中研究区中部泥岩厚度较大,最厚时可超过90m。TOC分段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山1段烃源岩TOC平均值约1.81%,山2段的平均值约2.93%。δ13C分段测试结果显示山1段δ13C值约为-23.34‰,山2段约为-23.81‰。结合测井资料解释成果与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研究区山西组沉积期古生产力值,其中山1段约578g/m2·a;山2段约1017g/m2·a。定性及定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其中山2段古生产力大于山1段。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6914/c.cnkihy.2021.016660
论文分类号:P6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