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论文_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溯源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溯源

(二)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贫困的制度根源与治理

    2.贫困的生产力困境与治理

    3.贫困的个体禀赋差异与治理

(三)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对中国贫困治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及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历程演进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贫困危机和生存危机(1921—1949年)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消除贫困的艰难探索(1949—1978年)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反贫困的系统性实践(1978—2012年)

    4.新时代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为抓手推动贫困治理的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今)

(二)中国百年贫困治理的实践价值及世界意义

四、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探索和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贫困治理体系

(二)形成了国家、市场和社会多主体协同而高效的贫困治理能力

五、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对西方贫困治理理论的超越

六、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图景:相对贫困治理

(一)创新和构建相对贫困治理新体系

(二)不断提高相对贫困治理能力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源于他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源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贫困治理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吸收。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制度—生产力—个体"分析框架总结了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结合时代特征和具体国情,发挥制度优势,通过构建贫困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重点解决制度性贫困、生产力贫困和个体贫困等多层次问题,形成了"国家—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从价值思想、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果等方面实现了对西方贫困治理理论的超越。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图景。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