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不能从生产力中抹掉人

个二律背反。正是基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在实践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和生产力与现实人在劳动生产实践中的内在结合,马克思才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人的体力支出与脑力支出相提并论。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资本论》第1卷,第35页)这里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以及人的智力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极端重要性。但这却与唯心主义毫不相干。可见,如实地辩证地承认人的主观动机,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位和作用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且是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避免庸人观点所必然要求的。其实,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特别是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主观的东西、精神的东西的作用,·而在于是否如实地承认这种作用。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观念,精神、意志等等当作完整的,至善的主体,孤立地将其加以整体化,神圣化,绝对化,把精神的作用夸大到实际可能的范围以外去。;三:人是生产力的最终尺度从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来说,生产力只是人们借以达到功利目的的手段。人类创造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然而,生产力的变动和发展,实际上并不总是与满足人的需要完全一致。它的发展具有正向变化和负向变化的复杂性。这就有必要寻求一个最终标准,来对生产力诸因素加以精心选择、合理配制、及时调整。为了保证生产力的正向正值性,我们自然应当把着眼点主要地集中于发展那些既能用以创造社会财富,又不致损害人类自身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在被人们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外在物的同时,必须有利于人类积极地肯定自身,发展和完善自身。那种撇开人类本身的整体发展,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单纯的、局部的增长观,是不足取的,有害的。这就是说,生产力的增长有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或者为社会人道化的实现提供条件,或者为反人道化的方向铺平道路。近代史上,大机器的出现曾经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增长。但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制的社会形式下,劳动者沦为机器的一部分或附属物。完整的人成了片面的人,独立的人格被扭曲成了残缺不全的怪物。科学发展的许多后果,也值得人们高度警惕。现代微粒子理论的兴起,原子能等新型能源的发现,无疑是科技史上的巨大进步,然而,具有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的原子武器的创造也由此而成现实,各种核试验则严重污染大气层和外层空间。此外,化肥的大量施用,’明显有损于土壤结构的良性循环,农药的批量投放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灭鼠药的滥用,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制造毒品的技术,无异于挖掘人类坟墓的工具。列举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要人们执意迷恋于愚昧和落后,而是旨在提醒人们,控制和避免生产力的负向变化,同样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一项不容忽视的战略任务。如果说,近代“羊吃人”的历史曾经是不可避免的话,那末在今天,尤其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吃人”、“物吃人”,“钱吃人”的历史则完全应该而且能够避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济经体制的弊端,我们曾经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走过许多弯路,付出过惊人的代价。五十年代,摘过劳民伤财式的单纯追求生产一工0·一高指标的运动,六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曾被置于“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无休止地颠簸,七十年代,组织过毁林铲草的荒运动。这些生产力的负向变化,致使人民群众一天天贫穷下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正向发展!,败坏的社会主义的声誉。在生产力问题上,究竟是流于就事论事还是应当就人论事?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问题。’已经发生过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许多偏差和失误,几乎都同这个问题有联系。由于长期忽视人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怎样发展生产力,以及发展生产力到底为了什么,都竟然成了令人困惑不解的难题,成了理论界不敢涉足的禁区。在遍普“吃大锅饭”的年代,“穷革命;富变修”,居然成了通行于社会的最高真理,似乎这个美好的社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就只是教人贫穷。穷在一起的人们只需整天轰轰烈烈地“搞革命”至于为什么革命,则无需动脑筋去思考,服从命令听指挥足矣。多年来的“左”的错误倾向,尽管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却具有共同的本质:无视生产力状况,无视人的根本利益,无视人自身的素质及其发展,从而硬性地给人们套上不切实际的重要任务的外在锁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实现和深化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逐步转向了符合本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正确轨道。鉴于实现这个转折所面临的复杂情况和繁重任务,当着我们讨论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时,·不能不特别地警惕和及时纠正那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以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措施防止生产力的负向变化。为此,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发展生产力要十分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即发展生产力不仅要保证有利于今人,同时要尽量做到有利于后人。其二,发展生产力要十分注意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自身的素质。不仅要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安全和劳动保险事业,而且要切实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坚决反对那种只图眼前利益而把童工驱向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唯其如此,才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和最终目标。任何借口所谓发展生产力、追求经济效益而去贬低人,摧残人的身体,剥夺人的受教育、学知识的权利的做法,都不是真正的发展生产力,都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遣责。其三,与此相联系,发展生产力要十分注意从宏观上协调和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结合和交往关系,决不能容忍一部分人有恃无恐地巧取豪夺,肆意侵害另一部分人的正当利益。同那些谋财害命及变相谋财害命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综合治理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之,发展生产力要始终以解放人i发展人,完善人为轴心,反对生产力发展观上的反理性、反人道倾向。实际上,这里涉及一个主体活动的目的问题。这个乍看起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长期来却被左倾政治思潮弄得混乱不堪。人们至今还会记得,拓为革命种田"、·o为革命做工”.、“为革命学习”等等,几乎成了人间不可动摇的最高信条。“文革”之后,此类口号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代之以“为现代化做贡献"、“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抄等等。对于这些被人们喊惯了的口号,以感情上来说,实在不该予以厚非。然而遗撼的是,习惯往往远离真理。按照以上的口号,“革命”、“现代化"、“发展生产力,/等等,就都成了与人相离异的对象,它们成为柿在的轴心和目的,而活动着的人本身,则成了达到此类目的的手段。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翻革命"也好,拓现代化建设”也好,以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好,统统都不是目的,而是解放人,建设人、发展人的条件或手段。唯有不断地——]J——满足人的需要、欲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主体历史活动的真正目的。今天,人们已经重新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然而,评价标准实际上是多层次的,即许多标准的背后,往往还有其再决定的因素,即再评价的标准。如果按照生产力的正向变化原则,评价生产力的标准或最终尺度,就应当是人的生活状况和素质状况,而不应当离开这个最深刻的标准去笼统地谈论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更不应当用生产力的其他因素去“吃掉”内在于生产力之中的人的因素。正是在生产力决不可能离开入及其素质而单独存在,生效和发展的意义上,我们才坚持把人视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视为生产力的驱动中枢和最终尺度。(作者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上接第3J页)有很好地吸取中国传统审美观,没有开创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中,出现了许多更直接利用审美意识的行业。广告业,造型艺术业,旅游业、影视业等等无不与审美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审美意识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和前提,不重视审美意识,已经使一些第三产业裹足不前。如我国目前的旅游业,还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初级享翠上,未把民情乡俗。风土人情等“人文美景”引进来,以获得更大发局。因此,加强美育,使产品穿上艺术的外衣,提供给消费者,并激起消费者对它的欣赏,从而促进消费,将给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制度、政治,法律等组织形态的文化,析和归纳,这里不再赘述。对生产力系统的影响已有许多论著进行,了分(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学院)(上接58页)而要有组织、有步骤地转移这些产业的资源,使其产业规模有条有理地缩小下来。;.(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85级博士生)[1)关于企业的交易性问题,可参见阿门A·阿尔钱和哈罗德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载《美国经济评论》第62期(1972年11月号),第777—798页,罗纳德H高斯:《企业的性质》,载《经济学》第4期(1937年11月号),第336—405页,奥利弗E·威廉姆逊:《自主行为经济学》,普伦蒂斯一霍尔出版公司,1964年版,《市场与科层组织:反垄断的舍又及分析》,自由出版杜,1975年版,杰克赫什累佛:《转移性价格经济学》,载《企业杂志》,第21期(1956年r·月号),第172—134页。C2]参见K·阿罗:《经济活动的组织t关于选择市场配置还是非市场配置的一些问题》(1969年),转引自咸廉姆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机构》1985年版(3)参见成廉姆逊如《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机构》一书。(4)交易费用学派(或者称之为交易费用经济学)是近十多年来兴起的一个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派。它无论在基本理论的tail.前提上,还是对现实经济系统的iki~,.k,都与传统经济学娌论大相径庭。它与传统经济学在企业规模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理论集中于生产费用的分析,而交易费用学派则强调交易费用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学派的突出特征就是从交易费用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大厦、其代表人物有高斯、成廉姆逊等人。——矍2——生产力研究1988年第3期人力资源开发的艺朱胜龙现代管理的重心由物转向人,是世界性的趋势。在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中,人力资源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只有经过人的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将人力、物力、财力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增值,转化成社会需要的产品,增加社会财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人力资源,成了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措施。因此,当前加强对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掌握开发人力资源的艺术,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人力资源有三个特点:一是再生性。人力资源与财力,物力资源不同。财力,物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其原有的形态便在消失,经加工转化成新的物质形态。因此,物力,财力资源具有一次性使用的特点。而入力资源则不然,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体力,智力消耗的不断补偿,能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具有无限再生性。;二是增值性。物力,财力资源经过使用,产生新的价值之后,便不再具有增值功能,而人力资源只要开发有方,才能在无数次使用中实现无数次增值。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的增值与开发艺术成正比,开发越有效,增值系数越大。,三是同步性。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而人的创造潜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借助—定的社会条件,才能得到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人的才能也不断得到增长,从而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增值。而提高了的才能,又能形成新哟生产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同步发屈的良性循环。人力资源开发的艺术包括四个方面。;一、领导带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群体中形成以多做贡献、多长才干为荣的良好风气。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表明,每个人都生话在—定群体内,人的行为倾向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如果以一个人的行为为一个信息参照系,那末,社会是由无数个信息参照系组成的。这些信息参照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相互渗透,即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信息参照系数影响别人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借鉴、模仿其他信息参照系,籍以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但在诸多信息参照系中,领导的信息参照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部属的思想、心理施加着有效的影响。而群众对领导都寄予一定的期望,期望领导在水平、能力、学问,度量、-;一1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