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的根本成就。如此概括其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昭示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指引当代中国团结奋进的旗帜,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从结果追溯过程则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什么样的探索创新、解决了哪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了怎样的发展进步,这是理论自觉的客观要求。由此不难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坚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根本要求,以历史性选择、现实性创造、现代性建构、未来性引领为标志性特征,走上了引领时代的新征程。
一、历史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坚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运用条件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既取得了重要成就,也经历过曲折。从问题方面看,主要出在运用条件上:一是脱离历史条件、脱离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搞社会主义;二是照抄照搬他国模式,走别人走过的路。邓小平尖锐批评所犯错误,“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果是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狭窄,社会主义建设越搞越落后,致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实践证明,在中国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现实条件为依据选择发展道路,必须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解决自身问题推动发展。所以,邓小平提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此,我们党确立了鲜明的理论与实践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这条新路就是适应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等情况,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内容、以“三步走”为目标、把科学社会主义实际运用的历史条件具体化并转变成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部署,从而不仅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新路,而且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以及路线图、时间表。从此,坚持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始终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依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目标的过程,始终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功解决科学社会主义运用条件的过程,始终是以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标识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过程。这样的历史过程,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路能走得通、走得远”。
二、现实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当怎样发展?怎样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还得回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上。实现形式虽然不能先行决定发展道路的选择,但可以左右和影响发展道路的进程。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既有正确道路引领实现形式与实现形式开辟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又有因道路选择错误与实现形式不当而不成功的教训,也存在道路选择正确却因实现形式不当而改变发展道路导致失败的教训。种种复杂情况说明,能否解决实现形式问题,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实际运用的成败得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改变旧形式,创造适应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新形式,这就要破旧立新。但破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必须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必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实现形式的创新。
一是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动力上,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就是说,要依据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然而,在相当长时期内,计划经济体制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实现形式,而当其弊端越来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又试图通过搞政治运动、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式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照搬他国模式、走别人的老路是行不通的。计划体制不成功,以“阶级斗争为纲”更不成功,出路只有改革。既然原因在体制,问题出在束缚生产力的体制上,那就要通过改革,废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由此可见,我们的改革是一场新体制代替旧体制的社会革命,这就要以理论上的重新认识来指导改革实践上的形式创新,解决推动发展的动力问题。正是围绕实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实行改革的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开创性探索。这些开创性的探索和重要论述,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途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