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是否应当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政策的取向,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负面影响,政策的出台,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实行几十年的“一胎政策”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做出相应调整,且已经做出调整,这是必要的。然而,在取消“一胎政策”之后的“一片叫好”声中,部分学者提出应当全面放开生育限制政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加剧,需要补充劳动人口;二是经济增速放缓,需要刺激消费。因此,对于是否“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尚需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效果将在未来逐步显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界有关“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看法仍有待于进一步澄清。

二、增加劳动力数量,并不等价于提高劳动生产力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没有人就谈不上生产力的存在、发展和提升。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蕴含的科技含量十分低下,因而人口数量就是生产力,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所以,越是上溯历史,人口数量就越是与生产力的高低成正比;人口数量的增加,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力的等量增加。

然而,人多未必力量大。近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着生产力的增长。只有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人口增长(所谓人力资本),才会形成生产力;只有计划可控的人口,才是生产力。邓小平也曾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科技蕴含的威力已被人们所普遍认可,乃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没有科技含量的生产力,或科技含量很低的生产力,即使人口数量再多,也是落后的生产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人口数量的增长越来越不等价于生产力的提高,甚至很可能成为阻碍生产力提高的因素。其中的道理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史,就是用自然力不断替代人力的历史:用牛马等畜力替代人力;用风力、水力替代人力;用煤、石油等产生的热力和电力替代人力;用核能、太阳能替代人力;等等。〔1〕

随着上述替代过程的逻辑不断展开和深化,人口增长率趋于下降乃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为什么经济越落后,生育率就越高?而经济越发达,生育率就越低?有人说“思想观念有差异”,有人说“成本收益不一样”。其实,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越落后,生产力越低下,人的数量就越重要;经济越发达,生产力越先进,人的数量就越不重要,于是“科技含量越高,力量才越大”。

最后,增加人口数量的确可以压低劳动力成本,从而延续众所周知的“人口红利”。但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经济竞争力,既增加产业升级的压力,也无任何创新动力。若这样的竞争优势得到“固化”,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或将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

三、依靠增加人口数量来刺激供求,由此增大的供求只能是数量上的平面扩张,而非结构上的有效升级

部分学者认为不能仅仅把人作为生产者来考虑,本质上人更是消费者,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消费。认为随着近代生产力的提高,所提供的物质财富的增加,才导致了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口的迅猛增长,可以想见,科技越发达,生产力越发达,人口应该越多。

对这样的认识,我以为需要澄清两个误区:

(1)不要把“人口总量增长”等同于“人口增长率上升”或“生育率上升”,二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人口总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人口总和。人口增长率,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人口增长率一般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生育率,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请注意:前者是“增长量”,后者是“增长率”。生产力的提高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从而促进了人口总量的增长——这是事实。然而,生产力的提高又降低了人口的“数量意义”,从而导致了人口增长率和生育率的下降,“总量增长”与“增长率下降”,这两个“趋势”恰恰是工业社会以来世界人口变化的客观趋势,且相对于“增长率下降”有加速的趋势,“总量增长”的趋势却正在趋于放缓。